科学用药

科学用药
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科学用药 >> 正文

服用药品时对饮水量的要求

发布日期:2018-07-14    作者:     来源:     点击:

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受多方面影响,其中包括服药时间、服药时的饮水量等细节,服药时的细节把握好了,就可以增强药物的疗效和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。

宜多饮水的药物

1.平喘药

服用茶碱类药物,由于其可提高肾血流量,具有利尿作用,使尿量增多而易致脱水出现口干、多尿或心悸等现象,宜适量补充液体,多喝白开水。

2.利胆药

利胆药能促进胆汁分泌和排出,有助于排出胆道内的泥沙样结石和术后少量的残留结石。但苯丙醇、羟甲香豆素、去氢胆酸和熊去氧胆酸服后可引起胆汁的过度分泌和腹泻,因此,服用时应尽量多喝水,以避免过度腹泻而脱水。

3.蛋白酶抑制剂

利托那韦、茚地那韦等,多数可引起尿道结石或肾结石,所以在治疗期间应确保足够的水化,为避免结石的发生,宜增加每日进水量。

4.双膦酸盐

双膦酸盐对食管有刺激性,须用200ml以上的水送服;同时提示患者在服药后不宜立即平卧,保持上身直立30分钟。用于治疗高钙血症时,可致水、电解质紊乱,故应注意大量饮水补充液体。

5.抗痛风药

应用排尿酸药苯溴马隆、丙磺舒、别嘌醇等,应多饮水,促进尿酸排泄,同时应碱化尿液,使pH保持在6.0以上,以防止尿酸在排出过程中在泌尿道沉积形成结石。

6.电解质

口服补液盐(ORS)粉、补液盐2号粉,每袋加500~1000ml凉开水,溶解后服下。浓度不能太高。

7.抗癌药物

环磷酰胺可导致出血性膀胱炎、甲氨蝶呤有肾毒性、氟尿嘧啶易引起腹泻导致水电解质紊乱,需要大量补充水分。

8.抗生素类

磺胺类药物在尿中溶解度较低,大量饮水可避免析出结晶划伤尿道;此外,氨基糖苷类、氟喹诺酮类等有肾毒性,多喝水稀释尿液促进药物排出。

限制饮水的药物

1.治胃病的药物

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、果胶铋、氢氧化铝凝胶等,服药后在胃中形成保护膜,服药后1小时内尽量不要喝水,避免保护层被水冲掉。

2.止咳糖浆类药

如急支糖浆、甘草合剂、川贝批把膏等这些黏稠药物会黏附在发炎的咽喉部而发挥作用,应少喝水,尤其不应喝热水,避免将药物冲掉。

3.预防心绞痛发作的药物

如硝酸甘油片、麝香保心丸、丹参滴丸等应舌下含服,由舌下静脉吸收,不可咽下,不需用水送服。

4.抗利尿药

如加压素、去氨加压素服药期间应限制饮水,否则可能会引起水潴留或低钠血症及其并发症。

不宜用热水送服的药物

1.助消化药

含消化酶的药物,70℃以上即失效,因此不宜用热水送服。

2.维生素类

维生素B1、维生素B2、维生素C的性质不稳定,受热后易被破坏而失效。

3.活疫苗

脊髓灰质炎糖丸等应用凉开水送服,避免引起疫苗失活。

4.含活性菌类药物

如乳酶生、整肠生等,该类药物退热会引起活性菌被破坏,因此不能用热水送服。